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0-30 11:30:13 您是第0位浏览者
《论语》全部教学案例
杨邦俊
(原载《中学语文》)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两千年来,《论语》教学为古代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论语》不能说不重视,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从《论语》中,挑选过若干篇章做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曾被选做中学教材,进入语文课程。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学了这些课文,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材所选章节不够经典,不能代表原著的主要思想,学生学了这样的课文不能获取《论语》的精髓;二是脱离原作的系列,孤立地读这些章节,不可能对选文获得透彻的理解。这种缺乏文化根基的教学,不能达成对学生系统的文化教育,直接造成语文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的短板效应。因此,像《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只有全读才能对全书的内容获得整体的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原生阅读才能把握原著的精髓,获得真正的儒家文化教育。
人
一、案例介绍
训练时间 2010年9月至12月
训练对象 raybet雷电竞高一(8)班
训练过程:做指导——读原著——记手记——行驳难——写心得——照言行——开论坛——作点评——重读原著——实践活动。
(一)做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论语》,阅读前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论语》的方法。
《论语》为对话体语录,“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原著虽然不以“义例”,但其编排是“以类相从的,必有一定的分类依据,需要仔细审察,行文中省略了很多背景,年代久远,加上撰者采用春秋笔法,“当笔则笔,当削则学”,“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于正面意义多直言,对于负面意义多暗语,今人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把全篇乃至全著放在一起比较,反复推理,才能玩索到真味,千万不可望文生义。
(二)读原著
向学生推荐比较好的《论语》版本,让学生每次语文早自习用二
十分钟时间,依次阅读《论语》章节若干,每晚用十分钟整理一天的生活经历,对照《论语》反思得失,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全书。初读要求对照译文疏通文字,了解大意,反复读诵。
阅读推荐版本:
1、杨伯峻撰《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1版。
2、金良年撰《论语译注(十三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三)记手记
阅读中自己受到原著的感染,产生了共鸣,有话要说,随感随记,或者阅读时周围的情境非常有意思,随手记在原著的旁边,谓之阅读手记。手记不一定要多,一句一词甚至一字都可以。下面我们看看一个学生回忆阅读《论语》记手记的过程:
2010年9月22日,小雨。教室里很静,我则拿出《论语》开始阅读。
《学而》第三句话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的目光在漫游整面文字的时候,忽然“定”在这句话上面,心里一亮,似乎有所小感,便拿起笔在下面划上一笔。注释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嘿!这话我还喜欢,由此想到我身边的一些人,父母身边的一些人。我明白了,随手写下:“巧言令色的人,仁德是不会存于他们心里的。”
2010年9月24日读到《为政》的第十四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时,我禁不住“哈哈!”笑了两声,看到译文“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时,我有些激动。何谓君子,为人光明磊落,善于团结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行为一致,一致为正;何为小人?阳奉阴违,勾勾搭搭,他们以一笔金钱和一口金牙为资本,用熟通了的巧言令色,骗取别人的信任!读到这句话真受教育,随手记下:“为人当做君子,周而不比!”
后来,我渐渐地爱上《论语》,现在阅读《论语》已经成了每天不可缺少的内容。两个月的阅读,我不敢冒言我从孔子那里学会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我只想说,它帮我看透了些什么。(邓子甘)
(四)行驳难
《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单凭学生自由阅读,可能有很多时候难于完全读懂,或者对原著的理解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需要教师指导。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我们每周拿出一些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半节课,让学生把阅读《论语》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相互驳难,在反驳辩论中明辨是非,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下面看一个《论语》阅读中,“驳难”的实例。
杜珍妮同学在阅读《论语》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全班组织了下面这场小型讨论。
杜珍妮:孝是《论语》倡导的一种最基本的为人准则,我认为有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为政》中记载孟懿子曾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非常简要,只有两个字:“无违”。这“无违”怎么讲,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魏盈峰:我也注意到《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我认为孔老夫子的“无违”大有学问。无违就是做任何事时都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真正的孝,应该是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
王良圆:孔子为什么又告诉樊迟尽孝应该 “生,事之于礼;死,葬之于礼,祭之于礼” 。我认为,孝最重要的还是要供养父母。
李萌:王良圆的说法不完全对。孝,不单纯是对父母的养生葬死问题,关键问题是要合于礼。
田贞贞:我赞成李萌的观点,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们大都把孝理解为供养照顾父母,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照顾�。〖偃粜闹猩倭司匆�,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可见孝有特定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孝、做到孝很不容易。
魏盈峰: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不违父母,上面同学们讲到很多孝的例子,其实都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在做事,能做到不违父母,做父母希望我们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孝。
师:我认为,应该把上面几位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如果我们要提取孝的关键词,大家想想应该有哪些(讨论,总结):无违,养,敬,礼。
这种驳难,很重要,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一些个体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五)写心得
阅读中,要思考,有了心得,要鼓励学生及时的记下来,写成文章。每个星期最好把学生的心得放在一起,课间让大家随便翻翻,相互启迪。
《论语》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
每天早晨读《论语》时,我总在想孔子当时说出这些话时的表情,是平和,是焦急,是忧虑,还是愤怒?每次看到教材上目光淡定、宽厚仁慈的孔子像,总在想他当时有没有想到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会被后人铭记,流传至今。
人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走进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关怀人的心灵,这也是我读《论语》感到特别亲切的原因。
以前,我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那时总觉得于丹教授的见解很深刻,很令人信服。例如,于丹讲有一次易中天曾不无刁难地问她孔子是什么颜色?她机敏地答到:“孔子在我眼里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接着它不无道理地讲到,在时光的流逝中,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以最初的温度保存至今,很有见地,也很生动感人。但今天我觉得只有读原著,才能真正感受到孔子的温度。所以,我想到在读于丹的著作之前,我们最好还是要先读原著,那样你才会不迷失在别人的读解里。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跟从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辞世以后,众多弟子庐冢而居,整理老师的讲述和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我很羡慕孔子的弟子,恨自己只能在《论语》中与孔子交流。读了《论语》之后,我曾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想:
当你对人生或一些日常小事感到迷茫的时候,你或不看一看《论语》,让孔子帮助你指点指点迷津。在你闲下来的时候,也或不翻一翻《论语》,时时提醒自己应该怎么面对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人。
在迷茫的人生里看一看《论语》它会让你的天空更晴朗,更蔚蓝。白云在天空自由的飘着,天空是无尽的,智慧也是没有边境的。如果你生活里出了什么困难,相信你,你一定会轻松的一跃而过,跳过障碍,去达到那更远的地方。如果这样,我们也就是孔子的学生了,我们应感到骄傲,我们应到更远的地方,孔子正在远方等待着我们呢。
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一寸土地。让这片天空,这寸土地上的忠、孝、礼、�。�、德、仁、义散满无际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让世界充满爱。(薛靖)
这样的心得写的多了,放在一起,学生彼此之间怎么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在我教的班上,课间读《论语心得》,已成一景。
(六)照言行
人本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以致用。读了《论语》,有了心得,还要时时把论语作为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因此,我教导学生每天洗澡的时候,也要洗洗心,除了洗出身上的尘垢,还要洗去心灵的污垢。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记录的一些读《论语》的故事。
一个学生讲到他读了《论语》之后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论语》对学生的深刻影响:
自从拜读了《论语》,我就把书中所讲的道理与我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思而后行。每天当我桌子下有垃圾,我又准备用脚踢开时,我就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当我答应别人做某事,但当实践时发现很困难,想退缩时,就想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每当我听课只顾着记笔记,我就想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薛辰)
真正的阅读是什么?是成长的过程,读《论语》,照言行,审视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
(七)开论坛
学生读《论语》两个月后,我在班上举办了一个“百家讲坛”,每个人事先做好准备,写好讲稿,人人登台发言,公开论辩,大家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形成很多新颖的观点,下面介绍几例。
李文说:《论语》是从封建社会的尘埃中开出来的花朵。
江翰滔说:“君子”是完美的人,“仁德”是心中的想法。
李纮阅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兰玲说:《论语》的精华在于一个“道”字: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待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之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学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坛开始后,场面非常火热,呈现出很多精彩的场面。有一位叫李柔的同学,用极富激情的语言在论坛上作了《读〈论语〉,论仁者》的发言,言辞恳切,充满智慧,场上一次又一次爆发热烈的掌声,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才能变得生动而有成效。下面我们看看讲演的实录。
读《论语》 论“仁者”
唯仁者方能定天下,这是我读完《论语》之后最大的感受,故冒昧以论仁者。
夫仁者,(急速地)居与仁,谈显仁,行为仁,死于仁。这种境界将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掌声)
居与人。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尘世多纷扰,在那个三分之二都是伪君子,真小人,俗人生活的地方,孔子执着地相信有那么一个有仁德的地方,并一直寻找着,他找到了吗?这个问题问得很愚蠢,因为我觉得有孔子的地方,便充满了仁。(笑声)夫子你可知道两千多年之后有一女孩找到了仁地,是因为你�。�(掌声)
谈显仁。一个人是否有仁德听他说话就可以知道。言出于口,而口随心。言不由衷,智者一眼便可望穿。孔子的言论无不彰显他仁德的高深,诸如:“放于利而行,多怨。”“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由此我想到现如今很多外貌看似“仁者”的人,行着不仁之事,说不仁之话。举个例子,很多看起来很文静的女生出口成“脏“,令人惊诧。如果这世上还剩几个真仁者,如果我能在有生之年与他们交谈一番,如果我能与一仁者共度一生,足矣。(热烈的掌声)
行为仁。仁者的每种行为都是为一个“仁”字。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为什么他不和妻儿归隐山林,因为他要追求“仁”。(快速)他助鲁公是为了一展他在政治方面的才华,安顿万民,施仁政,救天下。他周游列国,是为了传播仁,他设馆授学是为教育更多人行仁。(掌声)孔子说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我想孔子一定属于“安仁”的一类人,不然他怎么作了那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后的现代,似乎很难找到行动为仁的人了。举个例子,我同学有一次在车上让座给一个老太太,我见后深受感动,心想这就是我寻找的仁者�。。峁鲁滴椅仕裁�,他说:“那个老太太老看着我,我再坐着不好意思。”(众生笑)那一刻我的心像冰裂开一样,对他的好感荡然无存。(鼓掌)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孩子要让座。但只有那些诚心诚意出自关心而让座的人,才是真仁者。很可惜,大多数让座者都不真诚,或被迫,或为名誉。(笑声)
死于仁。这是仁者最悲壮的表现,孔子的最可贵之处也正在此。他一生为仁,饱经磨难。孔子一生有很多显达的机会,但是他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下层生活,选择了苍生,选择了仁,最后终于为仁而死。自他之后,死于仁的人就为数不多了。那些被称为“仁者”的古人,大多是为了青史留名,比如文天祥,他就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肝胆照汗青”,这句话,我不很喜欢,难道他付出那么多,就只是为了青史留名吗?请允许我帮助文天祥做一点修改,我要大声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肝胆照天地。”为“仁”而献生,以我们的仁德为子孙后代照亮前程,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掌声)
《论语》详尽了“仁”的精华和大美,所以我要说《论语》在,“仁”就在,孔子的思想在,“仁者”就在,我们的期望就在,我们华夏的命脉就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李柔)
(八)作点评
论坛结束,我们又适时的组织学生,对场上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使论坛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点评同样精彩纷呈。
谢东杨: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一改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方式,而是学生站起来发表见解,在同学的启发下,我对《论语》的理解超出了以往老师的任何讲解。
熊先伟:李柔同学非�:婪�,她的演讲震撼了我的心,没想到她内心那么纯净,我从心眼里敬佩她。
张晓芳:班上的“百家讲坛”让我收获很多,李柔对“仁”的看法很深刻,抓住了《论语》的精要,且演讲口才不错,很会互动,相比起来,我的演讲就太死板了。
吴艳丽:李诺楠对“仁”的理解很独特,把“仁”字拆开了,又别有一番意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向鹏程对“孝”的理解很深刻,这也是我不能比的。
向鹏程:邓子甘所说的择友问题,我十分认同,一个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对你巧言令色,而应肝胆相照。
(九)重读原著
活动后期,我们要求学生回归语文本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重读原著,在理解单篇文章的基础上,把原著作为一个整体来统观,全面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透彻地把握儒家文化的精要。
重读步骤:(1)知识讲座;(2)单篇重读;(3)全著统观。
知识讲座 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前人对《论语》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正确地解读《论语》。重读之前,应作必要的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要简练实用,便于学生理解。
单篇探讨 对全书20篇文章的主题逐一探讨,深入领会各篇的思想内涵。
全著统观 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探明20篇文章的大意以后,还要把全著放在一起统观,比较鉴赏,探究逻辑关系,解析深层含义,全面把握《论语》的精要。
(十)后续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读完《论语》,适逢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来raybet雷电竞讲学,所讲的话题就是孔子的诗意人生。交谈中,我讲到引导学生读《论语》的事。教授非�:闷�,问我学生读了《论语》有什么收获。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周二是一个阴天,学生上课间操时,整栋教学楼四十多间教室的灯都亮着,唯有我带的一(8)班关了灯,等学生回到教室,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今天课间操全校四十多个教室,只有我们教室关了灯!”话音未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教授听了我的介绍,很是惊喜。
第二天,我又把昨天晚上和教授的交谈写成一则小文,板书在黑板上:
复旦姜教授莅校讲孔子,晚侍宴。某曰:“吾教弟子习《论语》两月有余矣。”问:“何为也?”对曰:“日有所诵,朝晚一刻,随读随感而后起辩也。”复问:“效何如?”对曰:“某日阴,操出,一校唯吾班灯关矣。方还,以告,诸生掌,弥久不绝。”先生笑而赞之。
然后,把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当然这又是对学生另外一种鞭策。我们就是这样利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实现综合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以实现人本教育的远大目标。
二、案例解说
(一)《论语》全读是对语文教学的改革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论语》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来完成的,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对《论语》的处理存在一些不当之处,语文教学对《论语》处理比较简单,主表现为以下两点。
1、教材摘编改变原著的旨趣
初中教材对《论语》的处理基本上采用摘编方式,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就是如此。这十则短文全从原著中摘来。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第六则见于《里仁》,第七则见于《述而》,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见于《卫灵公》。这些章节在原著中都有具体语境,问者有因,答者有由,语意是明确的,涵义是一定的。现在把它们从原文中提出,选编成文,用作介绍古人为学和为人处世的教材。经过这种处理,学生学到的课文已不是原汁原味的《论语》,脱离原著的语境,学生学得的多是字面意义,不是原来的语境意义,更不是原著者寄寓的言外之意。这样的学习固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与原论已相去甚远。《论语》思想深邃,里面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本身就不易读懂,这种没头没尾的摘编无疑使学生阅读起来更加困难。想一想,为什么历代有那么多的注疏家和研究者为《论语》作注?为什么有的学者要倾其毕生精力研究这部著作?难道不是这部著作重要而又不易读懂吗?现代语文教材对《论语》断章取义的编法和语文教学对《论语》望文生义的读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2、选读不能把握全著的精髓
过去,高中教材对《论语》的教学主要采用选读方式来完成,但由于所选篇目较少,文本又不够典范,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如高中语文教材曾选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季氏将伐颛臾》。前者是《先进》的最后一章,《先进》在《论语》中主要是论弟子贤人之行,圣贤相次的。后者是《季氏》的第一章,刑昺在注疏中说 “此篇(《季氏》)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①。《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很显然所选的《先进》和《季氏》并非核心篇目,况且教材仅为上述两文的节录,亦非核心论述。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对《论语》的内容能了解多少,学生学了这样的课文,对原著的精髓又能把握多少。总之,过去的语文教材,只是把《论语》作为一般的文言文材处理,没有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对待,在教师的教学中,能够真正把它们当做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很少,对《论语》的这种处理导致现代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一项重大缺失。
《论语》全读,力求改变现代语文课程在《论语》教学方面断章取义的弊端,通过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整地阅读全著,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原文的精髓,进行综合的语文素质教育,增强《论语》教学在人本教育方面的价值。
(二)《论语》全著阅读是回归传统阅读
《论语》全读,简单的说就是回归传统读法。作为儒家文化最重
要的经典,《论语》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但这种学说又不是生硬灌输的,而是通过一些典型的情境和人物的言行描写来表现的。孔子的思想遍布在各篇语录之中,很难从单篇中梳理出全著的核心思想,也不能简单的说哪一篇重要,哪一篇不重要,只有读完全著,回过头反思,才有可能把握《论语》的精髓,所以说像《论语》这类经典是必须全读的。简单的讲不读完全著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原旨。古人深谙此道,大都通过反复阅读全著来把握《论语》的精髓、体会孔子学说的精要。我们提倡《论语》全读,就是要回归传统读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儒家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学一点文言文知识,做一些基础的语言练习。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阅读《论语》,获取文化的价值远大于它的语用工具价值。《论语》教学育人的功用大于考试的功利。因此《论语》全著阅读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教育。
(三)《论语》全著阅读是原生阅读
人本教育对传统文化经典提倡原生阅读,尽量避免用简单的阅读二次文献和听人讲座来代替对原文的系统阅读。有人可能会说,读名人的《论语》心得、听有关《论语》的讲座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们不完全赞同。读心得、听讲座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论语》,但只听读别人的解读,没有原生阅读,自己不接触原著,别人的讲解对他而言就是虚无缥缈的无根之物,最终的理解只是是一知半解。听读了别人的读解再读原著,或者读了原著再听读别人的读解效果就不一样。所以原生阅读是不可替代的,不要觊觎老师的一次讲座就能帮助学生解决一切问题。不然从古至今就没有这么多人读原著了。完整地读一读《论语》,特别是读读历代研究者的注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文化修养。现代人最大的不耻就是没有读完《论语》,就出研究《论语》的专著。当然,对学生而言,现阶段要他们读《十三经注疏》一类的文言读本还不现实。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读本,今后能够读懂的时候再细读。
(四)《论语》全著阅读适合在中学教学中推广
《论语》全读在中学教学中推广是可行的,而且越早越好。现在各地中学一般都有早读时间,而且时间较长,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把它化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复习背诵课文,一部分用于读《论语》,这样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内容的新鲜感,不至于疲劳。现在市面上,《论语》已有很多很好的译本,绝大多数篇目语言都很生动,很形象,学生只要走进文本,一般都会喜欢,关键在于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阅读中,随着学生文化积累的增加,文化思考会增多,兴趣会不断增强,学习活动逐步会由被动为主动,这时往往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论语》全著阅读需要有效的阅读形式
《论语》阅读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在课外自由完成,如果缺乏必要的形式,就不可能有效地推动,阅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了生动的形式就不一样了,能够拉动学生阅读。上述《论语》全读的案例,始终借助有效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形式来发动,通过形式来推动,通过形式来互动,通过形式来评价。形式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论语》全著阅读对教师的要求
要求学生全读,至少教师自己要全读。《论语》全著阅读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需要教师帮助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是无形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互动中主导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把讨论引向深入和主要环节,避免学生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以提高教学效率。除此,教师还要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例如:《为政》第二章有这样一句话: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①
这句话在原著中,有什么作用,不好理解。以往人们不联系语境,单纯的把这一句看成是孔子用以评价《诗经》的,很多译本把它译为:“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虑没有邪念。”这种理解是否符合语境?对此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前一章讲“为政以德”,后一章讲“道之以德”,唯独在中间谈《诗》的“思无邪”,这样安排难道没有用意?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联系后文《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来思考,
有的学生提出,这里所说的“思无邪”似在说明《诗》是可以用来教化民众,用以为政的,不要考虑作他用。这里言《诗》主要目的并非用来评价《诗经》内容。后来学生又从《八佾》中子夏与孔子一段谈《诗》的论述中进一步找到佐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②
子夏言及的这些《诗》句,本是用来形容女子美貌的,孔子发挥为仪态必须用来薰陶,子夏由此引出以礼为立身根本的见解,得到孔子的称赞。《论语》中引用、谈论《诗》有很强的实用性,不惟诗义
解读,而是善于从中引出一定的道德训诫。这是我们准确解读《论语》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种读解,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时候,把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顺便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